摘要:郑州的这家同志酒吧地处市中心,靠近火车站,但所在的街道并不热闹,给人静谧之感。酒吧的木板门有些陈旧,上面挂一个霓虹招牌,闪闪发光。晚上九点钟,酒吧座位上空空荡荡,郑州同志的夜生活尚未开始。我在门口找个位置坐下,偶尔几个男扮女装的"易服同志"从身边走过,浓妆艳抹,身材性感,胸前不乏一条显眼的"事业线"。

[文章为自媒体人辛苦原创,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自我认同——同志也要有尊严的生活

2001年,阿奇创办了河南第一家同志酒吧

在动辄得咎的年代,同志之间只能偷偷摸摸幽会。久而久之,郑州一些公园成了同志固定的聚会场所。大多同志都会选择在厕所解决自己的性需求。阿奇谈起创办同志酒吧初衷,就是要变"厕所文化"为"酒吧文化",在酒吧里,同志们可以大大方方交友和恋爱。

起初,来同志酒吧的人甚少,来的人也多半忐忑不安,若有人喊一句"警察来了",所有人都惊慌逃跑。

在中国,同志历来是一个禁忌。1997年,新修改的《刑法》将"流氓罪"去除,同志们才松了一口气。在此之前,同志极可能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或行为被判以"流氓罪"。

尽管法律上同性恋已经实现了去罪化,但在社会上,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同志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身份。很多同志被迫与异性结婚,痛苦不堪。在歧视与压抑的折磨下,时常有同志选择自杀。

提起同性恋,许多人自然地把这个群体与滥交、艾滋病等词汇划上等号,这个边缘化群体更加污名化。而这背后折射出的,除了世俗观念的偏见之外,也是同性恋群体内性安全、性保护意识的缺失。

同性恋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在3-5%左右,也有学者称可能高于这个比例。以此保守计算,中国有至少四千万同性恋者。男同性恋是艾滋病感染高发人群之一,这一趋势使得同性恋群体在本就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背负了更多道德骂名。在创办同志酒吧同时,阿奇还创办了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河南公益先锋"组织,倡导同志文化,在同志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今年8月,河南公益先锋邀请同志妈妈吴幼坚来郑演讲。在吴妈妈的支持下,儿子郑远涛选择了"出柜"——面向社会公开自己的同志身份。吴幼坚说,爱是最美丽的彩虹,爱能冲破思想上的偏见,化解心理上的歧视。儿子郑远涛和朋友定居北京,相亲相爱,吴幼坚说她为拥有"两个儿子"感到幸福。在同志圈里,大家都尊称吴女士为"吴妈妈"。吴妈妈组织并创立"同性恋亲友会",开通热线为同志排忧解难,撰写文章呼吁社会宽容。2012年1月1日起,吴妈妈不再担任同性恋亲友会会长,设立了吴幼坚公益工作室,除了在院校、社区、企业、疾控部门做同性恋主题讲座,也面向同志群体做艾滋病检测服务工作。在寻求理性认识,倡导更多社会包容之外,珍爱生命,自重自爱,远离高危行为,或许,更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应该践行的。

撑同志 反歧视

2012年5月,郑州一对同志恋人小阳和小海举行了"婚礼"。在三禾工作坊的办公室里,两人许下爱的诺言。尽管他们的婚礼并无法律意义,他们想以此告诉世人:同志之间也有真爱。

同志权利运动要求同志享有和异性恋者同等的公民权和人权,重要议题之一便是是争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相对于香港和广州的同志权利运动,郑州几乎是一片空白。郑州的同志组织的作为限于艾滋病防治和干预,以及同志文化倡导。

女同性恋者Y说:"同志权利的最终实现,要靠同志自己来争取,争取成功的前提是,同志之间要达成共识,形成默契,一起行动。世人对同志有很多误解和歧视,如果同志不联合起来,相互取暖,很可能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我们只有变得强大起来,才能免受其伤害。"

直人(异性恋)失恋时身边的朋友会关心他,当他追异性时身边人会出谋划策或起哄,当他即将走入婚姻时又有亲友的祝福和各种约定俗成的"指引",这些土壤都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或生活、感情的稳定。同志从一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时,他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们会戒备心十分强,感情中有互相伤害,却没有保护的土壤。从"厕所文化"到"酒吧文化"再到"社区文化"都是这种土壤的不断改善,这个过程中,同志群体的需求也不断从最基本的性需求,一直到了希望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的需求。

同志常识问答(来源:同语)

同性恋(Homosexual):情感上和生理上都被相同性别所吸引的人。包括女同性恋(Lesbian,中文谐音称为"拉拉")和男同性恋(Gay,英文也泛指男女同性恋者)。

同志(Tongzhi):华文语境里对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人群的总称,由香港导演林奕华在1989年首次倡导使用,取"志同道合"之意,以对抗社会对"同性恋"的污名化。

出柜(ComeOut):对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身份。由于歧视和污名的存在,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常常隐瞒真实的自己,犹如藏身暗柜之中。
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变成的?

性倾向的成因,不仅并不单一,而且因人而异。多数人的性倾向形成于早年。大量研究发现,先天的生物因素对于个人性倾向有重要影响。科学界公认,性倾向最有可能是生物因素、环境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跟同性恋接触多了会不会变成同性恋?

很多人接触同志文化时,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其实,感情和性倾向,都是自然而然的、勉强不来的。同性恋者从小就在异性恋文化的包围中成长:被异性恋父母抚养、和异性恋朋友交往、绝大多数书籍和电影中的爱情也是异性恋的,但他们仍然没有"变成异性恋"。了解性倾向与性别身份的相关知识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而只会帮助一个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和他人。

【支持一下呗,要么评论,要么点一下喜欢按钮~ 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