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是被相似的人吸引,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泡在一 起,认为他们才是自己社会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角 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总是被相似的人吸引,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泡在一 起,认为他们才是自己社会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角 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经过大量研究后,惊 奇地发现 :社交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其实是那些联系不 频繁、比较疏远的社会关系。比如大学同学、前同事,甚 至偶然结识的人。
这一理论看似荒谬可笑,但仔细思考一下则颇有道理。
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彼此熟悉,提供给对 方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但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 些你不知道的消息。《山东国资》来稿刊登统计(2018 年全年)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研究者曾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社交聚 会,邀请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高级顾问、企业家、银行家 和生意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男有女,总数约 100 人, 目标是扩大各自的交际圈。但结果显示,参会者见到熟人 便径直上前叙旧,尽管偶尔也会和陌生人交流,但大多是 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圈子的人,往往也来自同一个行业。 这就是最真实的社交场景,每一个人都愈发只关注自己的 圈子和世界。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型相配”。
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结交另一个世界的 朋友,最终有效扩大社交圈呢?
第一步,必须意识到只选择“和我是一个世界的人” 的交友心态十分消极。
第二步,必须重视那些将不同小团队团结在一起的 人。他们游走于各个小团队之间,被所有团队称为“自己 人”,这些人的作用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建立彼此的信任 关系。
第三步,随时随地提醒自己社交压力的好处,尤其是 你怕麻烦的时候。正是那些不同的声音,才让一个团队的 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微信扫一扫


太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