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说APP交友软件,我没有jack’d,有zank,后来有人推荐blued的,我一直是在海外用,这两gay的交友软件基本上在海外用户非常少,但一回国才发现这两个软件的神威,回来以后,两个软件响个不停,其中约炮的占一半以上吧,这个我不大惊小怪,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基本都发假照片,而且更让我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发假照片还来一句照片非本人。
再过几天,就和bf在一起九年了。这九年来,我们彼此恩爱。定居加拿大,有时候,自己也会想到曾经的在自己最绝望,最缺爱的时候,那些炮友们。
和bf在一起之后,当年约炮的再约我都没有去,告知对方自己有了bf,炮友们都表示纷纷祝福,然后就彻底消失了。
9年时间,当年炮友们中不乏万人迷和小鲜肉,如今时光飞逝,也都有了各自的归宿。微信的强大让人震撼,莫名其妙多年失联炮友们有的陆陆续续竟然联系上了。再看照片,已经今非昔比,感慨颇多,如今有的人已经出国,有的人已经结婚告别圈子,有的已经得了艾滋病去世了,还有的继续约着,我还是想约,不过,不是约炮,而是约见,也许有机会可以聊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说说这近10年的变化。
十年,时间不长不短,却改变了好多。
当年很多炮友真的是中国好炮友,不但器大活好,而且非常懂事和善解人意。我一直觉得炮友的关系很神奇,很亲密又很无奈。
我想,作为gay的各位,也许大部分人生命中都有过这样“好基友”吧。也许彼此就是彼此人生匆匆的过客,如果有机会再相遇,彼此心中也会有某种回忆。
仔细算算,移民海外已经五年了,不断有人在网上问我出国经验,如何出国,说自己在国内活的受不了了啦,好像国外的生活就是真的好像美剧里面一样。其实我和这些人一样,当年也是从电影电视剧中了解到国外,于是,就幻想有一天,也可以生活在那里。我不能直接评判出国是好是坏,但这个真的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后半生。同时,一个人是不是适合移民,也是不是马上就可以下结论的。里面机缘巧合以及命运的安排可能让一切事与愿违或者柳暗花明。能移民的人少,移民以后最终成功的,成为公民的(以加拿大为例:移民只是“永久居民”,要在6年内住满五年才是正式的“公民”,但福利一样,差别仅仅是永久居民没有选举权)也几乎是一半一半。也就是说,很多人出国以后,进入了真实的“海外世界”,才发现事实完全并非想象,于是打道回府。
下面,我就说说这几年的心理历程(仅以“穷人乐”的技术移民为例),希望跟大家分享:
要说移民最难的其实是初来乍到的第一年,第一年的感受犹如过山车:从一开始的兴奋和激动,到几个月以后的平淡,再到面对文化差异,生存压力,到自我怀疑,这复杂交错的情感瞬间将人洗礼。有很多人在这一年没熬住,就离开了,带着满腹的牢骚和不甘,回国以后还带着片面的看法来评价国外。说其实不怎么样云云。不过说实话,第一年,我的的确确过的不怎么样,最明显的首先是吃,出国以前,从来不会考虑中国胃是那么顽强和固执。以为吃惯了麦当劳肯德基,海外西餐已经可以当作家常便饭了,其实,真是大错特错。我还算幸运的,移民到了温哥华,温哥华算是一个中国人聚集多的地方了,因此,这里的中国食物很多。但是,毕竟不像国内那样是主流,再加上去一趟中国餐馆路途比较远,而且价格偏贵。因此,当时能吃一顿中餐算得上是天大的奢侈,特别是煎饼油条,炒肝包子这类在北京触手可及的食物,在这里只有数得出的一两家经营,而且那味道早不是曾经的味道了。
因此,吃成了可以在海外生活的第一大事,想中餐的时候如同犯毒瘾,浑身不自在。于是,从来不会做饭的自己只能自己摸索,直到一年以后,自己成了中餐高手。这才逐渐的把自己给救了。
很多人留学去了相对华人不是很多地方,于是,这吃的难可想而知。一个人留学海外,面临着学业,经济,文化上的差异,精神崩溃的大有人在。
不过,真的熬过来的,都是浴火重生的,因此,当你经历了那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困惑,你必将获得丰盛的收获!
回国这几天,因为bf要等到除夕才回来,所以就我一个人回国。长期海外生活,几乎让我和我北京这个家乡断了联系了,同龄人已经早没有了共同语言,同事之间这几年也都各奔东西,还有就是很多人已经身在海外了。当年的朋友圈已经不复存在。
我想,对于一个城市的熟悉和陌生,最主要的就是你这这里有没有朋友,于是,我打算重新建立我的朋友圈,虽然每次回来只停留很短。
来北京之前,已经和朋友圈上的基友们说好了,非常感谢好基友们和我见面,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知道什么是京东网,知道什么是滴滴打车,知道什么抢红包,知道地铁新的线路。但也同时感觉到一些不愉快,不吐不快:
诚信在某些基友面前就是个p,和一个基友越好见面,说好两三点电话,结果晚上十一点才给我回电话,理由是电话坏了,说特别渴望见面,说后天见面吧,我说好,到了时间,我在西单一直等,等到晚上说病了,说不能见面了。我当时真的很生气,因为这太明显了吧?故意忽悠人嘛?而且对方还在电话里连连道歉,说自己不是人,是二逼等等,我说这也太夸张了吧?
这次被忽悠,感觉到十几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也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假照片,谎言,爽约,好在如今已经脱离了这里,有了bf,这一切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我其实该感谢忽悠我的这个基友,让我找到了怀旧的感觉。
好基友们还是真的很好,有的带我参观他们公司,有的陪我买书,有的跟我逛街,我涨了不少新知,也交到不少好友,非常开心。
最后说说APP交友软件,我没有jack’d,有zank,后来有人推荐blued的,我一直是在海外用,这两gay的交友软件基本上在海外用户非常少,但一回国才发现这两个软件的神威,回来以后,两个软件响个不停,其中约炮的占一半以上吧,这个我不大惊小怪,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基本都发假照片,而且更让我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发假照片还来一句照片非本人。据说这几天闹得十分热闹CCTV《今日说法》已经曝光Blued大量涉毒,约占60%,其中随机抓了60人,检查出20多人有HIV,尼玛,好精彩。其中居然还有一个我认识的湖南卫视的导演。
我对于很多打招呼的朋友都回应,然后说能不能看看你的照片,结果对方很多人都说,你不就是见面聊天吗?干嘛看我照片?我就奇怪了,你看我照片才跟我联系,看看你的庐山真面目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为什么反倒成了我不对?更何况,难道只有约炮找bf才有资格看你照片吗?一个人的照片带了一个人的面相,而这个第一眼感觉其实很重要,否则满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能做朋友了。
以上就是自己的回国对北京gay圈的感受,接下来还有几天,让我拭目以待。
是国人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让人感觉到达到了顶峰,跟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玩手机,及时面对面,也要玩,看见好多人聚会,大家都是玩手机,彼此交流反倒成了点缀,当然,也有不玩的,但总体来说,大家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大。
车上很少人有人看书,及时在空空荡荡的车厢里,咖啡店,也极少看到,大家都看手机,这和我在温哥华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差别很大,在那边,大部分人也玩手机,但是还是能每天“固执”的被看到有人受捧一本书认真的阅读,而去大都是年轻人。
而在北美,餐桌上一桌子人聚会,彼此玩手机这几乎很难看见。
想想上周去巴黎,感觉整个巴黎更加可怕,好像手机这东西根本没有改变巴黎人的生活交流方式一样,大家聚会,都是不停的说,语言,眼神交流就好像人类几千年那样依然是主要的和不可取代的。
在北美,朋友见面,收起手机,认真倾听彼此是基本礼貌,而在北京,大家时时刻刻的都离不开手机。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取代眼前鲜活的的人?
还有就是大家都在谈钱,谈挣钱,谈花钱,或者是很多跟钱有关的问题,即使探讨感情问题,亲情问题,基本上也能落到钱的纠葛上,比如说谁谁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谁谁对谁好,舍得给买东西云云。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