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园的男男同志人群职业多种多样,有自由职业者、性工作者、高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业白领、公交车售票员等;年龄分布也很广,跨越青年、中年,甚至也有老年人,更不乏外国人;其相貌和着装也各具特色,穿着时髦者、有女装者、甚至有变性者。

[文章为自媒体人辛苦原创,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作者:姜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全文刊登在http://boy99.cn 牡丹园信息网

目录

一、牡丹园概况描述... 1

二、访谈记录... 2

牡丹园内的同志聚集的特点... 2

访谈过程中了解的关于牡丹园功能区的一些状况——“行话”的地区划分    3

警察和医院的介入... 4

三、实地调查——牡丹园同志据点功能区划分... 4

1、图片展示... 4

2、功能区划分... 26

3、功能区划分图... 26

、总结... 26

 

一、牡丹园概况描述

2008年7月,北京市地铁十号线一期开通,地铁线向来就是带动周边商业繁荣、物业增值的黄金线,因此三、四环间区域价值得到大大提升。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大体与十号线的北段重合。牡丹园即为元大都遗址的一部分,位于地铁十号线牡丹园站东南出口(C口)对面。这个开放的公园即为北京规模最大、最有人气且最为公开的男男同志据点。当最初的开拓者发现了牡丹园这块沃土之后,利用了相对独立、封闭这一特点,迅速开发了这一同志据点。由于交通方便、园内环境优雅、地形条件适宜,故而据点的知名度迅速壮大,各种类型的同志带着不同的目的聚集于此,牡丹园也随之发展成为北京最大的同志据点。

牡丹园的男男同志人群职业多种多样,有自由职业者、性工作者、高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业白领、公交车售票员等;年龄分布也很广,跨越青年、中年,甚至也有老年人,更不乏外国人;其相貌和着装也各具特色,穿着时髦者、有女装者、甚至有变性者。不同人聚集于此的目的亦是各不相同:聊天交友、打发时间、发泄欲望、招揽生意等,甚至有抢劫者利用同志们的弱者心理实施打劫。他们利用不同的地形开发了牡丹园不同的功能区,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在牡丹园及周边活动。

在牡丹园里,除了聚集的同志,也不乏志愿者的身影。京京同心牡丹园志愿者协会就是由园内部分同志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协会成立于08年,本着“公益、热情、保密、规范”的宗旨,为牡丹园据点的男男性行为弱势群体提供艾滋病与性病检测、免费发放安全套、同伴教育、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同时以宣传安全意识为首要任务,并呼吁社会各界对同志群体的理解、尊重及关爱。

牡丹园志愿者协会在网络上也有自己的门户网站http://boy99.cn和网易博客空间“京京同心工作组博客”,并且有近1000人规模的QQ群若干。作者在确定题目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渠道联系到了牡丹协会的会长,也足以见得牡丹园协会宣传的得力。向会长说明了来历之后,作者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接待。作者于2011年12月26日19:00与会长及一名会内志愿者进行了一次访谈,并于2012年1月1日15:00实地考察了牡丹园

 

二、访谈记录

与牡丹园协会会长和会内志愿者访谈过程中,作者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牡丹园的情况与功能区的“行话”划分。

首先,牡丹园于02到03年间逐渐成为男男同志的聚集点,原因是因为这个公园的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是清净,由于马路对面的元大都遗址公园的设施比较齐全、完善,因而闲逛的市民一般选择牡丹园对面的公园,也就避免了同志在交友时误遇。还有开放的特点,园子没有门禁限制,全天24小时开放。再有是隐蔽,园子内部树木较为茂盛,且元大都遗址的土坡上树木茂密。最重要的是交通的便捷,由于其原本就具有相当便捷的公交线路,再加上地铁十号线的开通,吸引了北京及周边的同志,更加使得牡丹园的知名度广为提升。08年十号线开通以来牡丹园的聚集人数越来越多,在2010年达到顶峰,牡丹园协会会长表示在最“繁荣”的时期大约有1000人/天的人流量,在平时也能达到80人/天。

牡丹园内的同志职业、年龄等特征各异,但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是加入时的目的性。由于同志交友圈的局限性,他们平时只能选择私人人际圈覆盖、洗浴场所、酒吧和一些娱乐场所的途径来结识其他同志,这些途径的花销通常较大,不具有持久的可行性。但是也有许多网络途径比如QQ网及网络互动平台如人人网和各大论坛等,但由于网络交友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也不是一种比较可靠的交友途径。日常面对面交流的交友方式有利于彼此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语言、肢体语言符号、外貌穿着、个人品味等资料都能第一时间获取。故而据点交友的优势使得牡丹园内的同志在进入时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这些目的包括:交友、聊天、寻求支持与安慰、寻找性行为和一夜情的对象、进行性行为交易等。

第二是固定性。由于牡丹园据点交友方式的便捷与低成本,故许多同志在结识了志同道合者之后选择了长期的驻扎。他们在平时有空的时候、节假日都会或相约、或不谋而同地聚集到牡丹园及对面的麦当劳,甚至连居住在房山等较远地区的同志也会不辞辛苦来到这里。甚至一些无职业人员也会选择白天在牡丹园内驻扎、晚上在对面麦当劳过夜。另外也有许多在北影门口寻找短期工作的人也会来到牡丹园,或以“money boy”的方式获得收入。加之住在附近小区、大厦地下室的同志也比较多,故而牡丹园成为了他们方便快捷的“后花园”。并且具有一定的惯性,即习惯了在牡丹园活动的同志往往不会再到其他据点去。

第三是集体的认同感。同志们由于分享着相同的亚文化、性取向,在人生上也有着较为相似的经历和困惑等,故一旦加入并融入集体后,集体的认同度、凝聚力比较高。牡丹园内的同志间除了恋爱、性的关系之外,也存在深厚的友谊关系。在同志圈内存在普遍的“0多1少”的现象(1代表男男同志间较为偏向男性角色的一方,0代表较为偏向女性角色的一方。),在牡丹园也不例外。由于缺少了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之间往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之间以“姐妹”相称,并且相互调侃、起外号,并且根据彼此间不同的特点总结了一些排名,比如“牡丹园十二钗”、“牡丹园十大才子”等,乐此不疲。

在实地调查的时候,有一位同志向作者表示“结识了这群牡丹园的朋友们后改变了原本乏闷的生活,他们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的确,在牡丹园内的同志们在长时间的接触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会长跟我提及了牡丹园内集体追悼的感人事件。牡丹园内有座拱桥(圈内人称之为“鹊桥”),曾经有一位同志因为和自己的男朋友发生感情矛盾,以死相逼跳入护城河中,不料河水过深而被淹死。园内组织过100人的追悼会,同志们自发携带了白色的蜡烛前来为逝去的朋友追悼,这一集体行为也引发了媒体和警察的前来。

还有拓展性,由于同志们平时还有去浴池、酒吧的习惯和爱好,他们在牡丹园活动之余还会相约逛街、泡吧、唱K、去浴池游乐泄欲等活动。原来在牡丹园附近有一家名为“熊吧”的同志酒吧,熊和狒狒指代较为胖和壮硕的男性,但是后来由于租期等商业原因关闭了。同志们还会组织日常的郊游活动,例如逛动物园、逛其他景区公园等。

总之,牡丹园的同志在加入之后,其交友圈也渐渐变得以牡丹园为中心展开了。牡丹园的人和事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寄托。

牡丹园协会会长在访谈过程中也向我描述了关于牡丹园功能区的一些状况——“行话”的地区划分。

同志们之间为了方便交流,往往给牡丹园内的地点起了一些类似于暗号的名字,例如“同志大道”、“同志小道”、“四方广场”、“圆桌中心”、“大小包厢”、“快活林”、“好汉坡”、“炮房”、“办公室”、“洗精池”等“行话”。这些名称往往带有性的暗示,例如“快活林”意指在最东边的一块密林中会经常有同志进行“野战”(露天的性行为),在“好汉坡”上常常有“好汉”在寻找、等待发生性行为的对象,“炮房”是指一栋弃置的垃圾房,会有同志翻墙而入进行性行为、“办公室”意指男厕所内会发生办“公”的事件(偷窥、口交、性交往往发生于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牡丹园同志性行为的一些现状。

警察和医院的介入。

当然,由于牡丹园内性行为发生得比较频繁,遭到了周边散步的居民的一些反感和举报,故而园子也引起了警察的密切关注。2010年9月26日发生过警察特大“围剿”事件——牡丹园事件,这一事件是幼安医院协办的,当时警察带走了200-300人并对其进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强行检查。其中查出大概有70多人是有问题的,包括艾滋、性病和其他疾病。由于2010年末抓的比较严,每天都有警车,所以牡丹园的同志曾经将活动区域搬到西边的园子(仅限于土坡)上去过,但是由于牡丹园的名气和特殊地理环境优势,后来又逐渐搬回来了。

由于后来有牡丹园志愿者协会的介入,故而在与警察的交涉方面,牡丹园有了较为代表性的发言人,牡丹园协会会长曾与警方交流过一些牡丹园的情况,警察对于牡丹园的安全状况也有了一些了解。警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故而现在警察对于牡丹园的情况也比较清楚。

同时在艾滋病的防治情况上,由于有牡丹园志愿者协会的介入和京京同心组织、佑安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的支持,安全套在同志群体内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牡丹园内仍然存在新入的一些年轻人,由于他们在还没有了解到男同艾滋的问题时候就进入牡丹园的圈子,没有采取安全措施,故还存在一些艾滋病、性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的传播的问题。牡丹园志愿者协会会长向作者提供的数据为:约10%的人具有以上疾病的感染问题,他表示牡丹园志愿者协会还在不懈地在疾病的防控、鼓励同志检测、宣传安全意识等方面努力着。

在访谈过后,作者表示希望进行实地的考察,牡丹园协会的会长欣然答应了,但表示由于冬天天气较冷,活动的同志人数相对于夏季比较少。于是约定在元旦节进行实地的考察。

三、实地调查——牡丹园同志据点功能区划分

元旦节的下午16:00,作者跟随牡丹园志愿者协会会长来到牡丹园实地考察。

1、图片展示

该部分略去,有兴趣请期待下文。


2、功能区划分

(顺序为从西到东,但好汉坡和同志大道为狭长型,贯穿全园)

新概念大药房:

①     不属于同志聚集的地点,但为牡丹园地标建筑

②     新概念大药房门口曾经有摆摊的露天KTV,露天KTV面对的消费人群主要为同志,2-3元/首,但摆摊者非同志。在有摆摊时会有许多同志大展身手,甚至点唱“反串”的歌曲。

③     在刚入口处的新概念大药房的外墙上有各式交友贴、志愿者组织宣传、性传播疾病治疗广告。

 

“同志大道”:

①     牡丹园没有所谓的“门”,同志大道指的是贯穿整个牡丹园的较宽的道路,由于为主干道,平时来往的同志比较多,故称同志大道。

②     同志大道在前1/3处不属于同志据点,由于园区治理和规划,原先的密林变得比较稀疏,且在道路旁安有监控

③     同志大道连接着同志岔道、上好汉坡的若干小路。

 

“四方广场”:

①     设有若干长椅的方形区域,为同志聚集聊天的地方。

②     通过聊天,同志们展示自己的口才、兴趣爱好,也可以分享生活、寻求安慰、互相打趣、消磨时光,兼有结交恋爱对象的功能。

③     聚集聊天者在2010年夏季“鼎盛”时期可达70-80人规模同处于面积不大的四方广场。

 

“大、小包厢”

①     由四方广场往东走上同志岔道,两旁即为几块错落有致的柏树林——大小包厢。但现已不算茂密——园区的改造进行修剪的原因。

②     原先由于密林形成天然隔断,同志在几块密林之间密语交流、发生性行为

 

“办公室”:

①     园区内公共厕所,由于牡丹园全天开放,晚上比较多同志偷窥上厕所的男性。也是“办公”之地,厕所隔间的隔板已经被拆下,同志们一般在此以口交方式泄欲。甚至在夜里,活动会延伸至女厕。

②     厕所的墙体上有各式同志征友广告

③     白天可见有男性聚于男厕外,或为等待志同道合者。

 

“炮房”:

①  一个红砖砌的垃圾场,前门锁了,男男同志可以翻墙过去,在里面“办事”。

②  但由于较麻烦且垃圾场环境不佳,故翻墙进入者也渐渐少了。

 

“圆桌中心”:

①     场地为圆形,中心为圆形的园艺,四周围绕着红色长椅。长椅多被压弯、变形,可窥见牡丹园人气之旺,也可以推测是多名男子共同挤坐、拥抱而坐所致。椅子上有征友广告。

②     为牡丹园第二处集体聊天的地方,但由于中间有园艺,故聊天的范围比较小。此处往往利于培养较为亲密的关系,也有同志在此互相示爱:亲吻、拥抱、抚摸等

 

“快活林”:

①  最东边的灌木林,较为隐蔽,交友、聊天、密语、发生性行为处。地上随处可见使用过的安全套和香烟盒等杂物。但对比以前的资料图片,显然已经打扫过。

②  据称,近来在“快活林”活动的中、老年同志比较多。

③  “快活林”里写有“保护花草树木”的木牌上可见交友广告。

 

“洗精池”:

①“快活林”旁边的一口井,用于性行为事后清洗,特别是夏天,很方便。

 

“好汉坡”:

①  即为元大都遗址城墙,2-3米高的小土堆,树林比较密,所以30-40%的同志都在那里泄欲行事

②  据说因为改造树也变少了。但作者认为藤蔓茂密、互相缠绕,隐蔽性很好。

 

“鹊桥”:

①  护城河边的白色拱桥,或称“断桥”。桥上风景较好。

②  曾有一名同志因为感情矛盾,不知深浅跳下被淹死。组织过集体的100人的追悼会,同志们自发而来,手执白色蜡烛悼念同道中人,引起媒体、警察关注。也有其他同志因为情感因素跳下,但无事故。牡丹园协会呼吁安置安全护栏。

 

对面的麦当劳:

①  同志们常来到麦当劳聊天,在麦当劳的长形桌子上围坐。

②  聊天的人是随机的,但也不乏结伴、相约而来者。

③  作者在与同志们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平时除了逛牡丹园,他们还会相约去浴池、酒吧、逛街、唱歌、网吧等。同志们大多性格开朗、可谓“人来熟”,并身着时髦、言谈开放。

④  会有些流浪者在麦当劳凑合过夜

 

3、功能区划分图

 

四、总结

牡丹园之行结束了,在访谈和实地考察中,这样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亚文化群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他们把牡丹园当成了“家”,因为在这里,有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他们心灵的安慰与寄托,有他们甘之如饴的爱情与激情。

或许当时研究选题的原因只是因为一时的好奇,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后,我发现了这一调查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有爱有欲、有情有义的“真我的、人性的”、内涵丰富的亚文化。他们在牡丹园内有着科学、详细的功能区划分,他们的行话贴近生活、形象有趣。

他们在这里聚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代称、有自己的组织和“战友”,他们虽然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的压力,但是他们在牡丹园里活出了自我,有些人甚至在牡丹园外的社会生活中活出了“真我”,他们不畏惧世俗的眼光。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来,他们似乎是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但牡丹园给予了这个群体与外界的一个缓冲,或者说,是一种庇护。

他们因为相似的人生、带着相近的目的而来,他们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男男同性恋的亚文化,因此他们爱着这个园子,爱着这个园子里的志同道合的人。牡丹园协会的宗旨,也体现出了这一亚文化中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特点。虽然有旁人或嘲笑或世俗的眼光,虽然有警察时不时的突查,虽然园区在改造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的隐蔽性,虽然由于管制太严曾经被迫离开,但是他们的再度归来,体现了他们仍然坚守着他们精神与欲望的家园、不离不弃。

【支持一下呗,要么评论,要么点一下喜欢按钮~ 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