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自我认同”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自我认同”是一次性的,就好像一个关口,过去了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其实“自我认同”是一个很长很缓慢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自我认同?这就需要解释一下“同性倾向”这个现象本身,因为“同性倾向”和“同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此文转自爱白网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由同性恋亲友会主办的公开课第九讲,主题是“自我认同和面对歧视”。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星星老师,星星老师可以说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从事LGBT领域的工作者了,他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介入LGBT领域的工作,不断地为世界各地的同志提供有效的咨询,其中包括精神与生理健康,艾滋病性病以及其他同志人群所关心的问题。近十年来星星老师也不断的在中国许多大学和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讲课,为中国同志的进步做了很大的贡献。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宣传的时候提到,星星老师是美国华文同性中心的创始人,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NPO,从2004年开始,为了继续并扩展爱白的工作,一个名叫华文同性资料中心的非盈利组织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应运而生。并依照美国国内的税收法定第五节第十条,获得了纳税豁免权,成为爱白的正式注册机构,负责筹款和资金支持,这个组织是面对使用中文的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以及跨性别人群,提供现代媒体未有传载的重要资料。同时还引导社会大众去了解、包容LGBT人群,倡导社会的宽容与平等。
Damien:
首先谢谢大家,因为我知道亲友会这个活动一般是在北京时间晚上8点钟,但因为时差的关系,中国晚上8点钟在我这边是早上5点,所以工作人员把今天活动推迟,感谢大家周六这么晚来听,希望之后不会影响你们去夜店。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爱白的工作,爱白网上有一个“同志问答”栏目已经存在将近15年了。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让供性少数的人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提出一些问题,我会在上面给大家提供问题的回答。这个应该算是我在中国做的比较多的一件事情。
今天给大家谈“自我认同和面对歧视”,先简单的说一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区别,和对我们同志社群有什么意义?希望这个讲解能够给大家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
“同性倾向”和“同志”
首先是“自我认同”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自我认同”是一次性的,就好像一个关口,过去了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其实“自我认同”是一个很长很缓慢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自我认同?这就需要解释一下“同性倾向”这个现象本身,因为“同性倾向”和“同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严格的说“同性倾向”和“同志”是有区别的,“同性倾向”是一个内在的、自己不能控制的现象。而“同志”,则是指你不仅仅是同性倾向,而且对这个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自己意识到又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当然我们在约定俗成的用法上,可以不必分的那么严谨,但要提醒大家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自我认同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同性倾向、双性倾向或者其他性少数群体的一员之后(包括跨性别)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很可能是受到你所接受到的文化灌输和生活背景所影响。
在中国,很多人的直观感觉同性恋越来越多,实际上同性倾向的人口比例并没有改变,而改变的是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同性倾向,并且在不同的程度上有一定的接受,并且浮现到社会上,让别人知道有同性倾向的人存在,这样感觉起来人数在增加。这也表明社会的宽容度在增加,是一个好事。
“自我认同”是一个过程,有些人在最早意识到自己是同性倾向的时候,可能是非常勉强的、无可奈何的接受这个现实而已。出现这个情况其实很常见。在和我联系过的人中,很多都曾经经历过各种挣扎,想要改变,想要忽视,甚至还有人尝试用很极端的方法去否认。但是,最后很多人还是面对了这个事实,因为这是勉强不了的。
在大部分的国家里的同志群体,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自我否定的阶段。这也是现在中国很多人所处在的一个阶段,而且人数众多,他们对自己性倾向的接受是很勉强的。
“自我认同”对性少数群体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大家都勉强的接受自己,意味着对整个同志群体、对同志社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未来,存有很多顾虑和担忧。有些年轻人给我来信,说自己曾经有非常宏大的理想,但发现自己是同性倾向以后,就觉得这一切就都不可能了。这显然将严重地给他本人的生活、学习、事业等等带来负面影响。一个糟糕的自我认同,还有可能给这个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所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歧视、面对社会压力,很大的一部分是取决于你的自我认同达到什么程度。
那么反过来讲什么是高程度的自我认同呢?这个大家应该听到过,在很多国家同志社区举办骄傲游行,这在中国很多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骄傲”是一种坏事,在中文里“骄傲”有比别人优越一点的感觉,但实际上在这里我们说的“骄傲”是指不因为自己的性倾向而觉得低人一等。这就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自我认同状态。
“我就是我”
“我的性倾向并不会给我带来负面的影响,可能还会给我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仍然可以像别人一样在各个领域有健康的生活,有追求理想的权利,有追求生活方式的权利”
能够做到这一点了,你才有可能去面对歧视。
面对歧视
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公益组织,包括亲友会和在座的很多妈妈们,他们在向社会呼吁,反对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就是,完全的消除歧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即使是在有反歧视运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家里,现在各种歧视仍然存在。
所以,面对歧视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所有少数群体的成员能够做到真正的接受自己。因为,如果同志群体不能够真正的接受自己,就没有办法去要求社会不歧视你。
同志群体内部相互歧视和自我歧视
但现实的情况是同志群体内部广泛的、严重的存在有很深的相互歧视。男同歧视女同、女同歧视男同、男女同歧视双性恋等等一系列。作为被歧视的群体我们同时又在歧视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是没有权利去要求社会不歧视我们的。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些细节还会发现。比如一些中国的同志和我在谈话的时候,不经意的就会说出“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正常人”,这个说话的反义就是说“我其实是不正常的”,这就是自我歧视。
我曾经和亲友会的妈妈们提到这样的一件事情。现在很多年轻同志,如果遇到了能接受自己孩子的父母,他们会很感激。感激亲友会的父母们当然是应该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真正称职的父母,而且他们自己也面对了很多社会压力、亲朋好友的看法等等一切,还能勇敢的站出来去支持成同志,这个是应该非常值得大家感谢的。
但偶尔还会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感激却是有点过度了,感激涕零、痛哭,这给人的感觉就是恨不得跪下,这其实就有点问题了。
这么高度的感谢,显现出来的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其实我还是一个有问题的、有瑕疵的人,所以父母能够接受我,我才会这么感激你。而父母接受孩子本来就是应该的、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显现出背后存在的自我歧视问题。
用词的歧视
最近我在网上和一个组织提到过在做同志宣传的时候不应该用像“搞基”、“断背”这样的词。很多人会觉得我这是吹毛求疵,因为大家都约定俗成“断背”、“搞基“就是同志的意思,但是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用别的词来代替?为什么”同志“不能被直接说出来?
断背山原来的意思是说,你的背被压断,显然这不是什么好词,媒体用”断背“这个词来代表同志群体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小数群体,这是一种侮辱同志的说法。
”搞基“也是一样,这个词显现出来的潜台词是”同性恋是在玩“,类似于一种游戏或者一种选择。这个说法它影响的是宏观的社会怎么看待同志的重要问题。
用词上的歧视在中国非常严重的存在,但很多人并不觉得有问题。有一次我在武汉大学讲关于歧视谈到“剩男”和“剩女”这两个词,我说这就是一种歧视,最后有一个研究生过来和我争吵,他觉得这不是歧视。但是谁决定某个年龄不结婚的你就是剩下的呢?
不仅如此,现在有些公益组织和个人,在做反歧视宣传的时候用的语言也是歧视性的。前几天有个组织让我帮助转发一篇文章,是呼吁性别平等的,但在标题和内容中一再用“直男癌”这个词,我拒绝了。因为用“直男癌”与用“剩女”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用歧视语言去反歧视,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最后很可能适得其反。
要知道,美国的同志群体为了让所谓的主流媒体就是电视台的主持等等,在提到同志的时候,用GAY这个词(而不用homosexual),花了四十年的努力,很多人会觉得四十年为了一个词,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就是四十年后的今天在美国即使是恐同的人,提到同志都用GAY,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文化的改变。
很不幸的是现在中国的社会,歧视在很多很多的领域出现,如果没有很强大的自我认知,你就很难去发现和面对这些歧视。一些表面上看似客观中立的形容词,都带有歧视的含义,因为背后是有刻板印象存在的。
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不把一个人当作一个个体去看待,而是先把他当做某一个群体的成员,再把很多所谓这个群体的“特点”强加在这个人身上。
就像有很多人会说90后、80后,原本这只是简单的指1980年以后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但是很多人谈到80后、90后的时候,就会强加上一系列所谓的“特征”,例如“缺少理想和信仰”、“过分自我”、“追求个性”等等。
同志群体作为一个被歧视的群体,却也在对别人进行着歧视,这种因为刻板印象带来的歧视,出现在很多很多地方。我的几个同志朋友,每天在网上谈不要歧视同志,但是他们提到韩国人时就叫人家“棒子”,却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矛盾。我认识一个山西的同志,他在很小的一个县城,他一辈子可能从来没见过一个维吾尔族人,但是谈起来他就认为维吾尔族人都是小偷、都会砍人。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你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受到过歧视。曾经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对我说,他刚刚开始工作,“同志”这个身份倒没什么影响,但他是一个河南人,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把自己的河南口音给去掉,因为不然身边的人会因为他是河南人而歧视他。这种基于地域的歧视很多,有歧视北京人、歧视上海人等等。
这些歧视的背后基本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我们不把一个人当做一个人去对待,不是真的想去了解他,不是真的想通过接触知道他是什么人,而是已经认定的,就仅仅因为你是河南人,所以河南人该有的特征你就该都具备。所以说受到刻板印象影响的远远不止是同志群体。
全面的反对所有歧视
一个会歧视别人的人不仅没有道德上的权利,也没有任何说服力,只要求别人不歧视我们。
这个是一个需要大家都去理解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反对所有的歧视,包括对同性恋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穷人的歧视等等,我们都要站出来去反对,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歧视才能够慢慢的消失。
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
最近重庆、上海都有人问到我关于抚养孩子的问题,他们很担心以后孩子长大了会受到歧视,因为父母是同志。其实,你的孩子不管父母是不是同志,都可能受到歧视。可能因为是上海人,可能因为他们父母的职业等等。所以,如果想让孩子不受歧视、不受伤害,首先要做到的是帮他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内心,帮助他们懂得什么是客观的自我评价。
这也是给所有同志的一个建议,就是面对歧视需要你首先懂得如何客观评价你自己,而不是用社会上的各种偏见作为衡量你自己的标准。
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和你是否是同性恋虽然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关系。你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可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可以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对你有意义的事情。
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客观的“自我认同”是相辅相成的,这两点都需要做到就有可能面对歧视。因为你的生活中永远会遇到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你的年龄、习惯等等一系列借口而歧视你。那么怎么做能够让你不受这些人的影响,仍然能够健康地生活,实现你的理想,实现你要追求的幸福呢?这就必须有坚强的内心。而每个同志个体的态度,和我们整个同志运动的未来息息相关。
出柜和同志运动
同志运动在整个世界上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没有哪个国家的同志运动,能够在一个没有足够同志群体的支持下而成功的。
怎样获得同志群体的支持?首先是要有足够的人能够接受自己,能够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只有这样,同志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去回报社会,这个的力量是现在所有同志组织的力量加起来,还要强大千倍万倍的!
美国一部讲述同志运动早期历史的电影叫做《Milk》,电影里有一个情节是,他们在政治运动上遇到了一个瓶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候,所有的活动家商量了以后各自回家,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出柜。
我的意思不是说要每个人都立即出柜,因为出柜是每个人自己要做出的选择,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从宏观地讲,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同志能够出柜,同志运动永远只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同志总是觉得社会改变是要来自于上层的改变,去等一个青天大老爷或者是明君的出现,然后他来说同性恋没有问题。
而实际上不论在哪个国家,同志的反歧视保护等权利的获得,都是同志自己争取来的,并不是某个官员或者某个人突发奇想赐予的。如果我们所有的同志都只是在等待某一天法律上的突然改变,这一天永远不可能来到。所以,就需要有人能有勇气站出来去争取。而站出来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能“自我认同”。很多人说不敢站出来,因为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惧怕这样的歧视,那就未来没有任何希望。
很多同志在等待某一天我们中国社会会发生变化,但其实中国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过去的十年里的变化非常非常巨大。这就是在没有法律支撑的情况下,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每个同志在生活中向身边的人逐渐传递影响所达到的。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长远、很缓慢的过程,但是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能够站出来,社会的改变就会实现。
现在中国法律上有反对歧视艾滋病、反对歧视乙肝感染者的内容,但是这些人仍然在遭受歧视。也就是说法律的改变并不能完全决定人们的想法,真正能够改变人们想法的,是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逐渐去改变社会。
面对更多人站出来这个事情,还需要营造一个好的社群态度。我们看到在一些比较知名的同志网站上,有个人出柜了与大家分享,得到的反应却是毁誉参半。一部分人会说很羡慕你,赞赏你很有勇气,但还有另一部分人会质疑你为什么出柜,你这样做是不是很自私,把这个问题丢给父母,缺乏责任等等。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当一个人鼓足了勇气出柜的时候,他应该在自己的这个群体得到的是支持,而不是被批评甚至辱骂。
总结一下,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歧视是必须通过每个人自己,不断地达到健康的自我认同,争取能够做到我们说的骄傲这个程度,你就有能力,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歧视和偏见。从群体的角度,我们要去打造这样的支持环境,在我们的同伴出柜的时候去支持他们,这样未来才有希望。